作者:梁勤
(资料图)
回望过去的2022年,这一年无疑是各种意义上的体育大年。从农历春节的北京冬奥盛会开始,到疫情影响下多个单项赛事顶住压力重启,最终以刚刚闭幕的卡塔尔世界杯收尾。赛场上运动员们激情澎湃、挥洒汗水,赛场外他们的关注度也居高不下,相关话题多次引发全民热议。
一个明显的现象是,体育垂类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。赛事直播的热度自不必说,二次创作的高燃剪辑视频时常刷屏;现实生活中,爆火的刘畊宏、帕梅拉一遍遍让跟练的“运动女孩”们累到失去表情管理却又乐此不疲,冬季运动场所成为热门打卡地,不少人第一次迈上冰面、走进雪场。运动的火热可见一斑。
借助直播、短视频等大众媒介,全民运动健身的意识和需求被激发,体育内容迎来创作爆发期,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感受上,还有坚实的数据支撑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《大众运动“新工具”——直播、短视频与体育传播研究报告》指出,直播、短视频为体育赛事信息、健康生活分享、运动技能学习、燃脂塑型知识等内容提供传播通道,满足大众基于自身兴趣探索体育运动的需求,从而带动线下体育实践,拓展体育消费空间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8月,抖音平台运动健身直播间数量同比增加134%,主播人数同比增加127%;视频数同比增加137%,创作者数同比增加46%。适合居家运动的瑜伽垫、跳绳在抖音的2022年9月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335%、199%,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健身产品颇受欢迎。
这无疑凸显了目前体育传播发生的巨大变化。直播、短视频成为获取运动知识的新途径,和文字相比其往往具有更多的互动属性和更低的参与门槛,能够引起用户的跟练热情。这种热情,又会反过来激励更多专业运动员、健身从业者投身内容创作,形成正向循环,实现运动健身的祛魅与重构。而体育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,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也大有裨益。
一方面,知名运动员的参与和表达,可以直观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。每位运动员都终有离开赛场的一天,但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赛场高光片段,却会被反复提及重温,这说明竞技体育的魅力可以穿越时间空间限制。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已走向解说席的王濛,因为“我的眼睛就是尺”的激情解说出圈,又因为曾经两届冬奥狂揽四金、开启中国短道速滑黄金时代的耀眼成绩受到更多人的崇拜与喜爱。运动员始终如一的真诚和热爱,通过镜头、声音传达给所有关注者,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了。
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运动项目来说,参与体育传播同样很有必要。花样滑冰组合王诗玥/柳鑫宇等人,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冠军健身课直播,分享训练日常、项目技巧和健身计划,既能通过趣味科普提升人们对该项目的兴趣,也不失为一种帮助项目褪去神秘、小众等固有标签的有效途径。
另一方面,体育传播的边界拓宽,给了更多专业人士和运动爱好者展现自我的机会,让普通人对运动健身从积极观望转向切身参与。来自贵州黔东南的村镇少年石学念,因一条系着红格子旧围裙,在布满尘土的砂石路上娴熟运球的短视频,在抖音获得255万点赞。当短视频、直播中的训练日常受到关注后,石学念收到大量抖音网友的私信,“小个子球员怎么练弹跳力?”“你的3分为什么那么准?”“上学和打球时间怎么平衡?”自此,他常在直播间给五湖四海爱篮球的孩子们讲球、聊家常,“我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将学来的本领教给更多人。”
兴趣只是参与的必要预备动作,真正参与运动健身时往往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。这个时候,和日常生活更贴近的体育从业人士就可以从热身运动、动作组合、器械训练、康复治疗、营养搭配等多个角度给出专业意见。运动爱好者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,总结整理运动小技巧,比如疫情居家期间,身边随手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健身道具。种种方式,不仅直观易懂,还颇有巧思,让运动健身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,而不是局限在特定场所、特定时间。
诸如此类的隔屏互动,正在一点点拓宽体育传播的边界。当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“流动”起来,当科学健身理念真正深入人心,人们就不会再轻易陷入“为健身而健身”等观念,而是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认知,以“健康为先”“健即是美”的心态,从容地享受运动本身的乐趣。(梁勤)
X 关闭
X 关闭